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张子康:
认识李江航五年了,但是这样看他的作品还是第一次,看完我很感动,有一个大的气象。李江航是一个很注重修养的艺术家,对中国文化有极深的功底,现在象他这样有深厚功底的人越来越少了,诗书画印样样都做得很好,这一点很难得。他的山水画受到黄宾虹的影响,以焦墨为主。他画画特别讲究,一看他的墨和纸就知道。他的墨、笔以及创作过程都充满了激情,在作品中可以看到那种韵律和感动,这在他的用笔中都可以感觉出来。在当今的传统画家中,李江航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并且是一个有着很大气象的艺术家。我特别喜欢这幅《千叶图》,画的是树但却是在表达一个人,一个修行的人,能看到树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,实际上是借助树来体现自己对艺术的追求,借物生情,看了以后很震撼。
著名表演艺术家 陈佩斯:
这次看李江航的作品,跟几年前又不一样了,一进门左手第一幅就打动我了,画的很飘逸,每一幅画他的风格都不同,根据景象的不同,他来决定怎么用笔。过去,我的感觉是他还用他某一种习惯的画法,现在是自己和自己拉开了,看到了他的进步,作为老朋友特别高兴,特别舒服。我觉得他跑得越来越远了,土话说,现在有点“神头鬼脸”了,完全摸不着了。他在用笔以及表达上的变化,真让人摸不着了,凭他对自然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心性在里头恣意妄为,又有规矩又没有规矩,看的太舒服了。他所说的藏锋运笔,我感觉到他那个气贯的很长很长,就好比我们演员在舞台上说一大段的台词,那是最难的,这个和他是一模一样的,都是在运气,都讲究气息,什么时候换气,这些在画面里都能看到,能看出一种节奏感,这个特别好玩。有很多画你只能看到画,看不到人,看不到画的这个人的韵律和气息,而他的作品能看到他生命中的顽强和劲道,他画的山我感觉是动的,那不是山,是盘旋的龙在动,这个太厉害了!我们有很多相通的地方。
艺术评论家 《美术观察》编辑 林卫宁:
很多年以前,我到李江航的画室,看到他的一张小画,大约一个信封大小,几笔下来,浓淡干湿都有了,气象万千,我很惊讶,还有这样的人,从此我们就不停的交往。这几年一直在关注他、跟踪他。李江航很注重研究笔墨,在他的作品里,笔墨的深度是支撑。他很专研碑帖、拓片,追求艺术本质的东西,包括原材料,用老纸,自己制墨,刻章,自己调印泥,他一直在用古法,把很多快要失传的东西保存下来。他以前的画就不是追求小情趣,而是追求大气象,画他内心的沟壑,画他想象中的沟壑。今天的展览,有了巨大的飞跃,他今天的作品概括起来就是一个“真”字,当然,他原来就不装,但这次的“真”不由他,到了庐山,到了开先寺,到了人与自然对话的地方,在清泉面前,在宗教面前,他松下来了,在他所有的创作中,这次的作品前所未有,特别精彩,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好的作品,我看了以后非常感动。他主要是用焦墨来画,不管是点还是线,都是意象的,这批作品是焦墨大写意,总的来说就是一个“真”字。
《中国画艺术年鉴》总编辑 画家 策展人 陈子游:
我对李江航的画已经很熟悉了。他这次画庐山,画开先,无论是投入的时间、精力还是神采,都让我有很大的感动,他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已经缺失的精神。在现场看这些画,我觉得太过瘾了,我可能也很向往这种气象,但我暂时还做不到,冰冻三次非一日之寒,他这种气象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和爆发出来的慷慨陈词,以及决战的意志,他的画已经超越了画本身,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动,让我们有一种精神的向往,一种游离于世俗层面之外的精神高度,这就是中国画、中国艺术精神的一种最好的表达。
浙江省富阳市黄公望书画研究院院长 洪天雨:
整场看下来有一种震撼。我梳理了一下,觉得李江航在整个中国画坛,尤其在山水画领域他是走的比较高的,可以用曲高和寡来形容。他这种画法很有挑战性,用秃笔焦墨,用黑白两色,把整个图像表现出来,不借助于任何色彩,一般的画家很难做到,因为对于构图到笔墨都有非常高的要求,稍有差错整副画就完了。我们行内人看他的画,觉得他的东西经得起慢慢品读,而且看过以后一辈子都不会忘记,他跟当今画坛任何一个画家都不一样,当今画坛也有很多以焦墨在画坛上立足的画家,但是和李江航相比,区别很大。李江航之所以能画出这样的作品,首先因为他的思想境界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,所谓眼高手高,他都做到了。他的思想境界很高,笔墨技巧也很早就到了很高的层次,他已经不需要考虑一幅画要怎么画,怎么运用笔墨技巧,他都是临机爆发,这样画出来的东西,每一幅都是不同的,都是即兴创作,都是唯一的,不可复制的。整体的画作透出一种宇宙的混沌之气,这样的东西我在其他画家那里看不到。在焦墨世界里,先行者是黄宾虹先生,他是一代宗师,李江航在这条道上继续前行,在某些方面我认为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前辈。
这幅《太乙图》,我感觉画里面有一股真气在流动、在翻涌,让人看了以后心潮澎湃,但又不会浮躁,澎湃过后又会沉静下来,安安静静地看下去,可以反复地看,百看不厌。他依然用秃笔焦墨,但是气更足了,也许在开先寺修行45天,他的气养的更足了。在哲学思维层面上,他比较注重道家,也比较欣赏佛家的宽宏大度。在他的思想里,我觉得是佛、道兼有的,他平时也修禅,比如打坐、养气等,在修禅的时候,我想他的思维就在整个空旷的宇宙中。他在庐山时,每天早上沐手静书心经,从形式上看是早课的形式,从骨子里看是一种精神的追求,养气,养心,修身养性,这样他的思想境界可以沉浸在某一时空里,他画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树、石头等具象的东西,他在画具象与抽象之间的那个感觉。心经云: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。这与道德经的内核也是相通的,忽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忽兮,其中有物。在一片混沌中,有图像慢慢浮现。李江航先生将道学和佛学融合在一起,而且基督教他也不排除。宗教在高的层面上是一统的,并不互相排斥。李江航深谙其道,我评价他是智者。
半山壑学人 书法家 陈振环:
这次展览有了很大突破,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。该放的时候放的非常之开,比如风雨雷电四图,把写意的意做到“法无定法”“无法无天”的感觉,但是挂在这里一看,又非常符合水墨画中大的那个法度,收放达到非常自如的境界。从收的角度去看,他的笔墨情调显得更加细腻,有很多自己瞬间情感的迸发,这种迸发不是疾风暴雨式的,而是心态非常平静,又是另一种境界。
北京文博学院院长 著名文博教育家 美术考古学家 陈步一:
开先气象里包含了作者李江航先生后天的人生体验、感悟,在艺术、文化、哲学层面以及生活中无数个感性理性交织,然后升华。在作品里,我看到他的“心花”开了,中国画的出路在哪里?李先生做了一个最好的说明。他的质朴是最感动我的,正是这种质朴他才打动了天地,领悟了天地,天地本身的规律就是质朴无华,开先回归了原来的状态,这是我们每个个体的生命都要认真对待的,他的画的意义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作品,而是一种财富,启发了人们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画家 孔戈野:
李江航这次的作品变化非常大,我看完非常激动,尽管他选择了比较单一的焦墨法为表现手法,但他画面里表现出的厚度,笔墨的丰富感,还有纯净度,说明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方面,以及对笔墨的认识是非常深厚的。他已经完全放开,尽情去表达内心的修养,非常好!
广东省深圳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郝强:
我跟江航老师是十几年的老朋友了,我在福州工作的时候就相识了。我认识他不是从他的画开始,而是从他的人开始。每次我看他的画,都如同面对他这个人一样。他的画里贯穿了很多他做人做事包括他对社会对人文对自然的认识,他内心对艺术很真诚,这种真诚是当下社会所缺少的。我和他之间的友情完全建立在艺术的交流中,这种交流对我的艺术也有很大的提升。这么多年的艺术生涯,我唯一感到自豪的就是认识他,每次见到他我们都有聊不完的话题。我是从事版画创作的,这些年也画水墨画,江航老师对于我在艺术创作、艺术思考方面都有很深的影响。
画家 徐岚:
总的印象是气象万千,蓬勃大气。他笔墨中的老、拙特别能撞击我,有一种震撼感,特别是他的大作品。小作品不是清雅,而是老到、古拙,这种气象我特别喜欢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