壁画可能是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,屈原观看了楚先王庙堂的壁画后,有感而作“仰见图画,因书其壁,呵而问之”而成千古名篇《天问》,可见在战国时期,壁画艺术已经非常成熟。在宣纸被应用之前,古代画家们经常藉由一面白墙表达心中的图式,其中最耳熟能详的当属“画圣”吴道子,据传吴道子在寺庙墙壁上作画时,观者水泄不通,他绘画的速度极快,如一阵旋风,一气呵成。
关于吴道子绘画现场的种种,如今我们后人只能想象。古代的墙壁是什么材质的?为何历经千年这些艺术作品还能完好保存?一气而成的绘画过程究竟是怎样的?我想大多数人暌违已久。
李江航老师一直有一个心愿,希望能够以最传统的方式创作一些纯水墨大写意山水壁画。可是,要找一面能够承载他心愿的墙壁何其艰难?不久前,他将位于闽江边的画室修葺一新,特意以古法修了几面墙,终于可以再现吴道子之风。
在观赏老师创作壁画之前,还是费些笔墨说说那一面墙吧,墙的特殊之处在于表面的涂料,不是现在流行的水性漆,而是贝壳石灰和麻筋。那些贝壳在石灰窑里也不知进行了怎样的化学反应,出来的就是石灰,颜色黯杂一些。不过这样黯杂的贝壳石灰粉糊上墙虽然不白,却是低调雅致的浅浅麦色。过去,家中需要糊墙的人们将石灰买回家,开始同时进行两件工作。一件是要在家里挖一个石灰池,考究一点的是将一水缸埋进泥里,注入水,将石灰粉倒进缸里反应。这个反应过程会产生大量热量,这就是要将水缸埋进泥里的原因,因为泥土的传导散热总归要比空气的对流散热快捷得多,不容易爆缸。为保证彻底反应,成为可以糊上墙的石灰浆,这个过程需要持续几天。几天的等待时间里,需要做第二件事,那就是斩麻筋。麻筋用刀斩成两寸左右长度,需要用手整理成独立的丝丝缕缕,最后的工作,就是从石灰池里取出石灰,与斩好的麻筋均匀混一起,糊上墙。老师说,只有这样的墙才可以作画,因为它是活的,松的,会呼吸的,可以很好地接受墨,如同另一种纸。
在作壁画前,老师磨了满满一池浓墨,与在纸上画画相比,墨尤其要浓。从第一笔墨落在墙上开始,老师一直神闲气定,走笔不疾不徐,似乎与这面墙相约已久,没有任何不适,若不是笔与墙之间重重的摩擦声提醒,在一旁拍摄的小编恍惚觉得他依旧在纸上作画。随口问了句老师,与在纸上画画有何不同?老师专注于当下的创作,没有回答,想必会生涩些费力些吧,或者还有其他不可言说的体会,大概只能与吴道子会语。看似不经意的笔墨游走,不多久,一幅极具李家山水面目的画作完成于墙壁上,近看,远观,各有其妙。图曰《风籁图》:风籁传空谷,泉香来满屋,笔下自家山,神游图麓麓。站在偌大的画室中,凝视此图,如同沐浴在和煦的谷风中,不止泉香 ……
无论是在纸上作画,还是在墙壁创作,对李江航老师而言皆是日常,但每个平凡的日常,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,是正在发生的历史……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